09 12月, 2009

〈勝利里的兩個巧遇〉鄭天銅


已刊於<鹽分地帶文學雜誌>第25期 2009.12.20
採買日用品,是生活中的一樁小事。但有時候,種種小事形成了生活趣味。
從北峇里的班嘉住所,騎車外出採買日用品,如需多買一些,最好去大超市,向東前往新阿拉加市(Kota Singaraja)。當然,還有比較不熱鬧向西的勝利里(Seririt)可選。我先談談新阿拉加市。

30 9月, 2009

〈Q仔是你嗎?九年前我們見過......〉 鄭天銅

(原刊:〈鹽分地帶文學〉雜誌 第24期 2009.10.20.)
千禧年,我第一次看見「Q仔」,牠那時還是個在爸媽身旁「跟游」的寶寶。
很CUTE的身影,游在「晨起覓食行列」的最後方,我腦海自此深深烙印著。羅威納海濱(LOVINA BEACH),峇里島正北邊,我那年看見牠時的那款悸動,在眼底跳躍著,一直到現在。
九年了,這其間每次和朋友結伴出海賞豚,在海面上極目四望,只想見牠。看看Q仔是否長大了,還是不是那副躲在媽媽懷抱模樣。海面上,我心中一直吶喊著:「Q仔,我是台灣來的JIMMY啊,九年前我們見過......」

10 8月, 2009

〈峇里‧泡湯‧好風光〉鄭天銅

(原刊:〈鹽分地帶文學〉雜誌 第23期 2009.8.20.)
這裡,我得先聲明——「溫泉達人」的美號,非我所及。但身在峇里,說真的,我還蠻愛泡湯的。
有關於「泡湯」這回事,屬於全球一體適用的健康療效("SPA"這個名詞,最早出現在歐洲,也是指一種形式的泡湯哩)。我雖無具體研究,但因生命中種種機緣,卻也能親身經歷了幾回。一泡一體驗,泡湯不再僅是泡湯,那是一種很私我、很「祕密花園」式的生活情趣。

19 5月, 2009

〈峇里角落,自己的房間〉鄭天銅

原刊:〈鹽分地帶文學〉雜誌 第22期 2009.6.20.
沒有說華語的親朋好友,也無法真正融入終生祭典的生活形態。在峇里島上,我花長時間和自己相處。
和夜晚相較,白天比較容易過。早睡早起的峇里社會形態,純樸島民照表操課,串連起一整套的衣食住行,應對進退。上班、上課、上工、上廟、上田、上市場,一連串的「上」;然後是下班等等的一連串「下」。這裡,大致上是白天光景。

30 3月, 2009

〈峇里寺院獨走〉 鄭天銅

(原刊:〈鹽分地帶文學〉雜誌 第21期 2009.4.20.)
我不得不承認,擁抱宗教氛圍,是一種單純的幸福。
幾個場景,我記得清清楚楚--是啊,在全世界的行旅中,我確實走進過「單純的幸福」。
聖方濟各教堂,澳門路環島的一處聖境。鵝黃與純白交織的外牆面朝西,從十月初五馬路上看過來,雖兩旁迴廊小吃店林立嘈雜,但聖方濟各的古典丰姿誰也擋不住。漫步天主堂,望著十字架上替眾生受難的耶穌像,令我當下,孺慕之情油然而生。
吉隆坡的馬來社區,一個轉彎路口,矗立著一座錫克教寺院。包了頭巾,在宏偉的寺院講堂中,我見到一位導師端坐上位。看到神態莊嚴的他,我似乎感受到自十五世紀來「獅子的宗教」之部分內涵,無論是驍勇善戰的外在力量,還是堅忍平等的內在修為。向其行禮,之後輕巧退場,腦海裡隱隱透出聲音,卻默默然無從言說,僅能捕捉到幾許清湛微光。

在印尼,宗教信仰顯然是一門顯學。印尼憲法中,明令國內宗教平等,並承認五種正統宗教,讓人民選擇信仰。每個人都必須信仰宗教(身份證上有宗教欄需填寫),這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度,雖然回教的勢力總是凌駕其他宗教子民。
對峇里島民來說,九成信仰興都教(AGAMA HINDU,現代印度教的稱呼)。古代印度教傳承至此,成為與宗教母國印度,一種超越民族、語言的,神奇幽渺的連結,繼現代興都教於印度、尼泊爾、孟加拉之外,第四種興都教特殊樣貌。

25 3月, 2009

〈凝視的眼皮在發呆〉 鄭天銅

(原刊:〈鹽分地帶文學〉雜誌 第20期 2009.2.20.)
其實分不大清楚,發呆與凝視的界限為何?我啊,真是這樣。
大家總這麼說——凝視和發呆,前者是正經的,端詳眼前的事物,畫面裡容不下貳心;另一邊是散漫的,像是散視、老花狀態,「有看沒有到」,不用心的代名詞。閃躲不來的吧,一旦被人認定就自動選邊被貼上標籤,可沒有多餘的解釋空間。
「凝視」,大多數人把它歸類為一種領受。細細品味加上耐心思量,像是想看穿、想深入挖掘一般,把「看」這動作,落實為向眼前藝術品付出的一種尊重,似乎洋溢著虔敬氛圍。而最終呀,在不知不覺之間,歸結成為一款屬於自我的、無法言喻的心領神會。